Tuesday, September 27, 2011

又读了一本好书Foreign Familiar by Sarah A Lanier

最近又读了一本好书,使我对人际关系和自己的了解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在美国出生,中东长大,在荷兰,南美洲,美国,非洲,中东都工作过,她发现我们在国外的人(无论从哪国出去到哪国来)所经历的文化差异,大多是由于我们是从‘hot-climate culture’ 和‘cold climate culture’. 这和出生地的气候没多大关系,不过,总得来说,热的地方,或者农业为主的地方, 比如南美洲,非洲,东南亚,还有美国南部,或农业为主的中部,人们会花很多时间和邻居在一起,在室外活动,所以这些人的文化是relationship oriented. 大多数中国人也是这样的。

而那些在西欧,北美,城市化程度高的地方,人们多是在自己家里娱乐,所以更多自己的思考,更注重自我和自己要做的事情。这些人是task oriented。

hot climate的人更inclusive. 他们觉得,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就像一家人一样’————这是这种人心里对人际关系的最高期待。而且,他们努力让更多人进入他们的这个圈子。

cold climate的人崇尚individualism, 他们在一个圈子里,人人平等,包括leader,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的把事情办成了,而且把时间过的有质量,这是他们的理想。

当这两种人相遇的时候,如果不能了解对方所看重的东西,就很难融合在一起。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大喊,‘我明白了’。

我明白为什么,当我刚来英国的时候,我觉得去教会和团契有种家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很舒服,甚至是有些安全感。因为我们东方人是I am what I belong to. 我那时候觉得去和一群人在一起,有种归属感。 当然,我信主是自己与耶稣的约定,和这种归属感无直接联系,可是,这归属感使我愿意继续去教会,继续跟进。 对我是积极的促进。

再过几年,我开始成为这里的‘留守人士’,新的学生来的时候,我很喜欢接待朋友们,他们也很喜欢到我家来。可是有时候,我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觉得她们太过‘靠近’,让我失去了很多‘个人空间’。 我不知道,那时的我已经在英国工作了几年,渐渐从一个‘relationship oriented’的人变成‘task oriented’。

现在的我,更甚,我真的真的觉得时间的‘quality’ 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和很多人在一起一个晚上,只能混个脸熟,并不能增加我和任何一个人的互相了解,我就觉得没有意义。 所以更喜欢小规模的聚会,或是有计划的聚会,大家一起学什么,玩什么,我们想做什么,有个计划,就不容易荒废时间。

一方面是由于年龄增长,突然感觉时间宝贵。另一方面,是由于我更多的被英国人的cold climate culture 影响了。 所以,我再和学生,或是刚从国内来的朋友在一起时,就觉得不能在很多事情上更快的达成协议。 因为,我变了!

我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作者其实在分析我们如何能和不同文化的人相处。赵静同学给我们这些在国外很久的人起了个外号,‘二外’。 Selina 加的评论是,如果我们在外国人圈子里行事像个中国人,在中国人圈子里却像了外国人,那我们就是个不及格的二外。

如何做个成功的二外呢?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一周内就有答案,如有神助,心想事成啊。)书中还提到不同文化的人在年轻时可能喜欢挑战传统,但一旦有了家庭和孩子,就会很快的回到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去。她还讲到军队里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我深有感触。(教育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呀。)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性格和习惯中各属于东西方的那一部分,在与中国人在一起时,就万事和为先,多些熟人,而在外国人(工作)圈子里,把工作做好视为优先,尊重别人的时间和隐私。那就是中西方的桥梁,是成功的二外。

不过,这要求我们很多时候要和自己习惯的那种生活方式挣扎,不能很随性的把我们像西方人的那种挑战精神带到与中国的朋友圈子里,但是也不能在同事之间做和事佬,不敢和老板讲话,随大流。

周总理曾提出外交上我们要‘外圆内方’。我觉得对我们这些中国来的二外很适用,对自己,要学会外国人的严谨,独立,对别人要保持中国人的宽容和随和。 这其实是个很不容易,甚至是痛苦的要求,没有神助,恐怕我永远也达不到。

Alas, 好书,力荐!!

1 comment:

irene said...

Wow such a wise lady you are!! such a good book.. i want to read it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