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04, 2011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很多年前曾看过这部片子‘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讲的好像是一个人逃离他自己战乱的祖国来到歌舞升平的巴黎,只有女人与性与他做伴。我当时的感觉是,主人公虽然是个热血青年,可是他能做什么呢,他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冷战时期苏联控制下的捷克。他个人或许可以做些什么,但根本改变不了国家,民族,若他在其中,他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多少年来,想起这部电影,只能依稀记得他某个女朋友的帽子上忽闪忽闪的长羽毛。

生命或轻如鸿毛....

最近,我经常想起这句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想是我的生活渐渐舒适,(感谢神!),甚至是渐渐平淡,似乎没什么意思了。我曾经以为是因为我们生命是承受不起这‘轻省’的生活方式的,一个字,‘贱’。

回顾一下原著,我明白原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作者米兰 昆德拉在书里表达了一个很深的哲学问题,我们的生命是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 Do 'beings' have weight or not? 我们不能承受的是生命的slightness,而不仅仅是lightness. 我们其实是不能承受一个没有意义的生命的。

我不能,最起码现在的我不能。用我现在的经验感受来解释,每个生命都有意义,如果没有意义,人会难过的,那是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

毛泽东有句‘生命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想表达的其实是另一种哲学极端,生命的意义有轻有重,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这和佛教的‘善行’‘轮回’基本一回事儿,人的意义价值由他的行为决定。

这个解释可能要被99%的人否定了,因为我们大多人都不能做成大事,而付出的努力可能比那些做成大事的人要多得多。另外,还有那些有缺陷的人呢,不能‘做’的人呢,他们的意义何在?

所以毛泽东这个文学评论没有哲学和道德的全面性,甚至不能属于哲学论断。

回到有意义的生命这个理解来,我想正因为我们都不自觉地要战胜我们‘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所以我们不停的找些事情做,有些人投入到学业,有些人投入到工作,有些在置地购房,之后再生儿添孙,(本人总结为事业),可能能够使我们战胜那个生命的lightness,又称‘无聊’,却不能摆脱其意义的slightness(我译为--空虚)。

我们去教会,读圣经,唱诗歌,经常提醒自己生命有重大意义。(好过有些人直接或间接在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基本能使大多数人在心理上感觉不到空虚了,不过一旦无事可做,就要无聊了。

所以,生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如何把每日所作之事与人生意义结合,若能在‘事业’中体现‘意义’,那就是真正的幸福了。

1 comment:

irene said...

yes indeed finding a job that you are willing to work for 10 years... is difficult